今年秋天,對黑龍江省安達市羊草鎮承平村村民伊憲偉來說又是一個豐收年。
“我們今年承包了500畝耕地,全部采用‘米豆間作’的種植模式。目前來看,這種模式比傳統種植效益要高,大豆畝產達到350斤,一畝玉米地的產出能夠產生兩畝地的價值,效益非常可觀。”經過專家的測產,今年伊憲偉的500畝承包田,預計收獲玉米58萬斤。
“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’模式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‘米豆間作’模式,就是通過調整玉米株距和技術改良,在不減少玉米株數的前提下,充分利用玉米的邊際效應優勢,玉米與大豆間作,科學種田,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增產增收。玉米不減產,大豆多收一茬,從綜合效益來看,效果非常不錯。”安達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許彥平說。
2022年,伊憲偉擴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,在品種、技術、模式、比例上不斷研究探索,在生態培育、土壤肥力、產量質量上下功夫。經過幾年來反復的種植試驗實踐,這個能夠讓土地增效的“米豆間作”模式收獲喜人。
豐收的背后,是精細化的管理與科技的有力支撐。自推廣該技術以來,安達市農技專家從前期選種、播種、施肥、用藥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,為各鄉鎮量身定制種植方案,開展宣傳引導和技術培訓,為種植戶提供了全程“保姆式”、跟蹤式的科學指導服務。今年,安達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近1500畝,平均畝產干糧2500斤,平均畝產大豆300斤。
除了“米豆間作”種植模式,安達市還大力推廣“水肥一體化集成技術模式”,作物產量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于龍家庭農場位于安達市升平鎮,現已流轉土地近1000畝。2021年,該農場開始示范玉米大壟密植、“水肥一體化”技術模式。與傳統方式不同,“水肥一體化”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、供肥,使水肥相融后,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,均勻、定時、定量,浸潤作物根系發育生長區域,因地制宜制定灌溉制度和施肥策略,實現水肥的同步、精準輸送。經過精心種植和管護,2021年農場玉米產量獲得突破,與附近玉米常規種植模式相比,畝均增產200斤以上。嘗到增產增收甜頭后,農場在2025年進一步創新模式,750畝玉米地集成玉米大壟密植、“水肥一體化”、綠色植保,并配套完善其他技術措施,玉米產量得到了極大提升,實現了畝產2096.2斤。
為有效提高大田作物單產水平,安達市積極探索產出能力高、資源利用效率高和抗災能力強的種植技術,打破農業生產要素分散化的瓶頸,實現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系統集成”的轉型。“米豆間作”“水肥一體化”等新技術的推廣,推動了安達市農業高質量發展,為農業增產,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來源:農民日報(https://szb.farmer.com.cn/nmrb/html/2025/20251115/20251115_3/nmrb_20251115_13157_3_1989447044339699753.html)



